先驱导报评论:麻生对华话语恰似“温柔”
麻生变了,变“温柔”了。情况果真如此简单吗?
【作者】马挺 日本早稻田大学讲师
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在印度大谈“共同的价值观”后,日本首相麻生太郎10月23日晚飞抵北京,前来参加24日至25日在北京举行的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。这是麻生就任首相后首次访华,期间出席了纪念中日友好和平条约缔结30周年招待会,并发表了题为《我对日中关系的信念》演说。演说当中,麻生强调了日本对华外交的“互利双赢”。
在国人印象中,麻生一向高傲、严肃,说话也以“大嘴”著称,他曾经发表过的对华不友好言论,令国人记忆犹新。而此次麻生访华,“笑容”更多地挂在脸上,“大嘴”语调也似乎收敛了不少,以至于让一些人觉得麻生变了,变“温柔”了。那情况果真如此简单吗?
对华话语有些“暧昧”
依笔者看来,麻生并非变“温柔”了,只是大家没有读出他一些言论的真意。比如,他所提出的中日“共益”,就是对 “战略性互惠关系”的“麻生流”解释,同时也是他为了使自己有别于安倍、福田而表现出的一定程度的“标新立异”。其意在于更加明确地点出:日中之间,不要再谈什么虚无缥缈的“友好”,如何携手获得物质利益才是最重要的。再如,他称“日中两国是无法搬家的‘永恒邻居’”,“互不可欠的伙伴”云云,如果从日语的角度咀嚼,并不一定都是积极的语意。“永恒邻居”在日语里就包含“令人讨厌也躲不开”的意思。
麻生提出的“切磋琢磨”,就是说,今后两国要平等相处,我也要说我自己的意见了。不能在“友好”、“道歉”的大旗下,什么都听你的。
麻生在接受“央视”采访时,表示继承“村山谈话”,则无大意义。历届日本首相都是这样表明的。由于日本的政治制度,也不可能不这样表明,但也不太可能超越“村山谈话”。
日本的政治、宗教背景很复杂,日本人往往说话又暧昧。所以,对于麻生的对华言论,要从日本政治、文化等各方面的背景进行冷静的分析和解读。